(图为会议现场)
3月20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南京科技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指导,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主办,南京科技馆承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的70多家盟员场馆和企业共计百余人参会,会议特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薛利,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建强参加,围绕“深化区域协作,推动科普创新”共同目标,共商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图为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启祥致欢迎辞)
会议开始,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启祥代表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南京科技馆致欢迎辞,表示南京科技馆作为新一年的轮值主席馆,将充分发挥南京在长三角地区作为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推动长三角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系服务好联盟成员单位。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结合两会精神,在致辞中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普场馆需以科技赋能教育,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推动资源下沉社区、学校,构建“人民满意的博物馆”。并号召盟员单位从深化盟员合作,创新科普形式,联动校、企、研等机构,加速科研成果科普转化,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培育兼具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科普生力军等方面发力,提升区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讲话)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在致辞讲话中首先对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面对新形势,她分析指出,要把握当前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多个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地区迎来历史交汇期,需以科普黏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二是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术革命要求科普场馆从“展示场”升级为“体验场”;三是公众需求分层化,需满足年轻群体“可触摸的科学”与银发群体“有温度的技术”需求。她强调,“科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亟待创造性转化。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中,要求我们以“大科普观”重塑科学传播生态,让每个展项都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火炬。面向“十四五”收官关键期,她提出四点期待: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坚持不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贯穿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工作全过程,确保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二是深化区域科普协同创新,立足基层、社区,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形成更具张力的协同创新格局,持续推动成果展示、科普集散、科教促进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三是打造“新质科普”策源地,深度挖掘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科普势能,探索技术赋能科普的新路径。四是构建“人才共育”生态圈。以科学家精神点亮时代之光,构筑人才成长良性生态。着眼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能力标准与职业发展通道,完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体系。
(图为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专职副书记、研究馆员兰国英作2024年工作报告)
然后,2024年轮值主席馆浙江省自然博物院专职副书记、研究馆员兰国英向大会做了2024年工作报告,报告从牵头推动轮值工作、强化联盟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盟员单位特色科普、加强科普成果展示等5个方面对2024年联盟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
(图为联盟轮值主席馆交接仪式)
随后,在联盟荣誉主席王小明主持下进行2025年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轮值主席馆交接仪式。当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从浙江省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手中接过联盟旗帜,标志着南京科技馆正式接任2025年轮值主席馆。
(图为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发布2025年联盟工作要点)
接着,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发布联盟2025年工作要点。2025年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将开展常办常新的经典品牌科普活动、不断拓宽边界的跨地域科普教育活动、因地制宜的特色及创意合作项目、有影响力的科技赛事和评选项目、立足人才共同成长的行业交流活动等五大类共计25项重点工作。
(图为三省一市八家科普场馆交流分享)
为搭建盟员单位学习互鉴和交流展示平台,会议特别设置了交流分享环节,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8家科普场馆围绕“科普创新与协同发展”主题,分享了他们的特色实践。
(图为联盟荣誉主席王小明总结讲话)
会上,王小明主席作了热情洋溢、富有情怀的总结讲话,他在总结时回应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薛利理事长对联盟工作的期望,他指出2025年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将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科普法》,提升科普工作法治化水平,确保政治方向与规范性。二是深化协同创新,依托“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馆际、馆企、馆校跨界合作,融合人工智能与科、教、文、旅领域,构建“大科普”格局,探索科普事业与产业平衡点。三是创新“展-教-联-会-品”模式,聚焦前沿科技、教育国际化、智慧服务、特色会议及品牌孵化,打造长三角“展示、集散、教育促进”三大中心。四是整合资源与人才,建立“三库”(资源库、专家库、数据库),推动科普资源基层化共享,策划“科普月”特色活动;以项目制促进跨馆合作,培养复合型青年人才,构建“科普共富”生态,助力区域科普高质量发展。
(图为安来顺教授作专家报告)
(图为周建强所长作专家报告)
专家报告环节,特邀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带来题为《<国际博协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次修订:背景、进程与阶段性成果》的报告,解析全球博物馆伦理规范新趋势,凝聚“科普场馆需平衡社会责任与创新发展”共识。特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建强作题为《科普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的报告,周所长从产业视角出发,为长三角科普场馆的规范化建设与产业化探索提供双重坐标。两位专家的前沿视角,为大家打开了科普创新的新思路。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携手推进科普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长三角智慧。
(图为会议现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立足新时代科学普及使命,以“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服务民生”为核心,实现馆间、馆企、馆研、馆校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