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科技馆动态

关于举办2024年南京市青少年创意编程大赛的通知
时间:2024年08月02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字体:

江北新区科协、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各区科协、教育局,市直属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推广编程及相关科普知识和技能,助力人工智能后备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根据南京市第三十届中小学师生科技创新大赛工作方案,2024年南京市青少年创意编程大赛即将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智能时代  逐梦成长

二、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市教育局、南京科学技术局、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会

承办单位:南京科技馆

三、参赛对象

全市各小学、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

四、竞赛时间及进度安排

创意编程大赛分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初评包括以线上形式进行自命题创作和以线下形式开展客观能力测试。终评以线下形式开展规定命题创作。市赛组织方将适时分别组织赛事培训。

五、比赛项目

(一)Scratch创意编程比赛:小学I组(1-3年级)、小学II(4-6年级)、初中组; 

(二)Python创意编程比赛:初中组、高中组;

(三)HappyCoding创意编程比赛:小学I组 (1-3年级)、 小学II(4-6年级)、初中组。

六、赛事安排

(一)注册报名

参赛者于即日起至316登录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社会申报入口(http://njxmsb.njkjgzz.org.cn/app/project/xmsbRegister.action),按要求注册账号并提交相关报名信息。

(二)初评

大赛初评设2个环节:自命题创作和客观能力测试,根据得分排序,确定入围终评的选手名单

1.自命题创作

考核内容:自选主题进行创作,考察参赛者的综合编程能力。

考核形式:参赛者于即日起至316登录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http://www.njkjgzz.org.cn/),根据各赛项的参赛办法,使用规定的创作工具进行作品创作并提交。每名参赛者限报1项作品,每项作品限1名作者和1名指导教师,集体作品不予评审

2.客观能力测试

考核内容:考察参赛者的编程理论知识和编程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参赛者根据大赛主办单位在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通知公告”栏中公布的分组信息,于323日在规定地点、场次按要求进行测评。

(三)终评

大赛终评设1个环节:主题式创作。

考核内容:根据给定主题,在时限内完成创作,考察参赛者的综合编程能力。

考核形式:入围终评的参赛者于4上旬参加测试,大赛主办单位将在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http://www.njkjgzz.org.cn/“南京科技馆”(http://www.njstm.org.cn/网站“通知公告”栏中公布具体时间、考场信息

(四)评审方式

1.初评阶段,自命题创作环节由专家评委根据评分标准对参赛者提交的作品进行线上评审(权重50%客观能力测试环节为系统自动评分(权重50%)。自命题创作和客观能力测试均须不低于60分。成绩排序确定入围终评的参赛者名单。

2.终评阶段,专家评委根据评分标准对参赛者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

七、奖项设置

(一)等次奖。各赛项设一、二、三等奖,所有奖项均通过终评产生

(二)优秀指导教师奖。获一、二等奖的参赛者的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八、有关要求

(一)各区应结合实际做好创意编程大赛培训工作,切实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加强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做好本届大赛宣传工作,积极发动广大青少年踊跃参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

九、其他事项

(一)大赛不收取参赛费,参赛者自愿参加。参赛者所用软件的参数、技术指标不得超过各赛项参赛办法规定的范围。

(二)本届大赛的获奖证书将于2024年底与市第三十届中小学师生科技创新大赛其它赛项的获奖证书一并发放,获奖证书的参赛者个人信息与参赛时的申报信息保持一致。

)赛事相关文件可在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http://www.njkjgzz.org.cn/“南京科技馆”(http://www.njstm.org.cn/网站通知公告栏查看和下载。

联系人:余老师,联系电话:58076137

附件:1.Scratch创意编程参赛办法

2.Python创意编程参赛办法

3.HappyCoding创意编程参赛办法

4.作品说明文档和原创声明

关于举办2024年南京市青少年创意编程大赛的通知2024年南京市青少年创意编程大赛的通知附件.doc



(作者:夏远娟协会编辑:夏远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