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24年12月修订版)精神,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2025年3月27日,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联合成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的“樱才施教”第一届科普经验研讨会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院—地科普先进经验交流”为主题,聚焦中国科学院院所科普资源与地方科普工作的融合交叉思路,旨在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合作方式,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普工作格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指导,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50多家成员单位、近100名科普工作者响应参与,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协办,北京微创博志教育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提供支持。
会议于上午9时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二楼报告厅正式启动。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调研员许光明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普及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院所与地方在科普资源、平台和受众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应加强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多元参与、互利共赢的科普生态体系。
许光明致辞
随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发表致辞。他回顾了研究所近年来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面向青少年、公众和地方社会的科普教育项目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表示,南京古生物所将进一步发挥科研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科普建设,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科普传播的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赵方臣致辞
聚焦前沿议题,推动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全国科普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两场精彩经验分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主任王闰强作《科普信息化应用与实践》报告,分享了“格致知物”科普品牌的打造,结合“互联网+科普”在各类传播场景中的实践案例,分享了科学院在“赋能科普传播”“提升用户参与感与传播效率”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他指出,未来科普传播不仅要“内容权威”,更要“形式新颖”和“传播精准”。
王闰强讲座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创作与出版专委会主任张洁围绕《面向新时代的科普创作》主题,结合知名科普图书的制作经验,列举获奖及数据成绩好的案例,强调了科普创作的重要性,呼吁创作者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
张洁讲座
曹长群主持
分组研讨,深度探索院地合作新路径
研讨会的精彩内容还集中展现在分组讨论环节。在“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和科普活动拓展思路”研讨小组,与会者介绍了各专业场馆的特色与工作经验,分别对数字化对拓展现有科普资源的技术优势、数字科普课件的组织与科普讲解的专业性要求、科普工作者的岗位自信与科普形式创新等展开充分的讨论,分享了各专业场馆在沉浸式科普、参与式科普活动中的创新案例,其中,提出“内容+场景+互动”的融合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科普出版和科普活动的融合”讨论中,嘉宾们就如何打通出版与活动边界,开展以图书为核心的衍生活动进行了探讨,如“馆校共读计划”“主题绘本剧”“科普活动多样性”等主题,对有效提升科普图书的“活化传播”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品牌科普项目的组织和申报”环节中,围绕项目策划、申报流程、资源整合等展开交流,专家结合“科普中国”“全国科普日”等国家重点项目案例,为基层单位提升项目组织与设计能力、执行能力等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会议最后,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民防教育体验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水-PARK科技馆、南京科技馆、南京国防园等多家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成员单位,其中还有多家淮安、扬州、芜湖和马鞍山等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单位,近百位科普工作者为院地科普资源融合、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提供了前瞻思路,充分展现出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在推动科学传播、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