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最新动态

【南京六合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文化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六合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时间:2022年11月25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字体: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六合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旨在通过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早期预警与应急响应行动机制,着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这一主题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非常相近。

六合区气象局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技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超精彩!线上绘画齐征集

10月18日,六合区气象局开展的“雪棠&云邑邀你画”线上评选活动圆满落幕,为第33个国际减灾日带来别样的精彩。

活动收到了很多孩子们的作品!“他们在搜集素材时学到了很多气象科学知识,也懂得了遇到气象灾害如何应对。”此活动结合“早预警、早行动”主题,以“雪棠&云邑邀你画”为背景展开。参赛选手们运用彩铅、水彩等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不一样的气象世界,表达自己对世界气象日、气象知识、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理解。在参赛作品中,有的描绘出心中理想的地球家园,有的以卡通的形式画出防灾减灾的各种标识……一些画作童趣十足、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对气象的自我认知与奇妙想象,在一颗颗童心中埋下了崇尚科学的种子。

线上约!”游气象科普园

今年,区气象局对室内互动体验区、科普放映厅、室外廊架等区域进行了升级改造,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分区介绍,从不同视角向社会公众展示气象科普园。以视频的方式,让科普讲解员带您一一了解揭密,实现“零距离”“云游”科普园。

据悉,六合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文化园,以"气象"为特色,以"文化"为元素,以"防灾"为目的,向全社会传播气象文化、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总面积23700㎡(室内展馆600㎡)。主要包括古今观测区、科教宣传区、互动体验区、灾害防御区和廉政文化区等板块,旨在通过气象文化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气象灾害防范意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强刷屏!从指尖直达心间

通过图文、视频、抖音、微博、微信等播报方式传播出去。10月13日,区气象局发布国际减灾日主题相关内容、防灾宣传标语图文等微博宣传,播放应急局提供的防灾减灾公益广告、宣传标语,并与应急、农业农村等相关防灾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国际减灾日为主题,结合主题活动方案发布一期微信图文推送。转发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视频,结合活动开展情况,发布了抖音小视频。

记者了解到,区气象局积极探索气象宣传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机融合,拓宽科普渠道,丰富科普内容,让科普更“接地气”,为气象科普宣传注入“活水”,有效提高气象科普针对性、精准性、互动性,打造新时代背景下全方位、全媒体、全覆盖的气象科普体系。

校园!零距离感受气象知识

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与“气象”的零距离。六合气象着力打造气象科普进校园、中小学校走进气象科普园的双向互动科普机制,开展气象科普游活动及气象科普讲座进课堂活动。通过PPT和动画视频来展示气象科普知识,课堂间设置互动提问环节,调动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科普知识。

【南京六合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文化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六合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六合区气象局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标,坚持科学知识普及从娃娃抓起,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送气象科普知识进校园、主动探究科学知识,逐步启发青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自觉增强气象科普意识,努力提高科学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气象社团为依托,助力“双减”落地,每周四下午前往城西学校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卡在手!群众遇险不慌张

近日,区气象局工作人员来到滨河社区居民家中发放居民防灾避险明白卡”,让居民成为防灾避险明白人。据了解,六合区气象局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农业密集区域为重点,选取滨河社区、乌石村,对接落实防灾避险明白卡编制。一“村”一“卡”,一社区一设计,充分利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密集区域开展需求调研、数据收集,编制有针对性的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真正解决气象防灾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了这张卡,居民们能够清楚了解所居住的小区避险路径地图,悉知灾害类型、撤离路线、应急负责人联系电话、气象信息获取手段和方式、预警发布渠道等信息,确保险情发生时,居民能够及时转移、避险。


(作者:佚名编辑:马军力)